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对大学生来说向来是个两难的选择。这里有个直接的案例可以拿来做分析:学生T,本科期间是学习食品技术,升入大四之后有考研计划,最终落选,于是毕业后选择了就业,在一家公司里做销售工作。一边工作,一边仍不愿意放弃考研打算,这一次,考研的方向除了食品工程之外,还多了一个产业经济学。他在两个方向中举棋不定,所以找到了我咨询。
以前,我总不看好考研,觉得那是逃避就业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金融风暴之后,考研更被本科生疯狂地追逐着,但即便是用来逃避就业的一种方法,就业仍然会在两年后不期而遇,我们依旧要面对市场的考验。不得不说,无数的学子在做出考研决定的那一刻,并没有想清楚很多事,比如研究生毕业后的出路,比如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类型的人学术科研型、教学型、企业职场型等等,便贸贸然报名研究生入学考试,幸运地被录取,然后如同本科4年一样,碌碌无为、茫然失措地开始再一个2.5年的研究生生活,或许再加上为“老板”打打杂,毕业的那一刻面临的可能是比之以前更为严峻的就业态势。研究生的身份非但没有让自己添加多少实质性的竞争力,相反的,前后6.5年和社会脱轨,已不清楚如今的现实是什么样子的了。
问题1.是选食品工程还是选产业经济学?
回到案例本身,如果是想要在毕业后的第一年中,继续选择考研,我的建议是考食品工程更胜过考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生。该生本科读的即为理工科,有着不错的理工底子和专业知识。研究生期间会开始细分专业或研究方向,本科学习就会成为一块基石;而一旦工作是销售而非研发,工作之后的心态和疲态会渐渐消耗本科期间的理工基础和专业基础。换而言之,继续本专业领域内的研究,会更适合在这个时间段中的选择。
相对而言,产业经济学更偏向经济管理,而管理这类的东西,并非仅仅通过课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案例分析就能够完成掌握的,同时由于时间和信息差的存在,往往课本上的所学基本都已经是过往的管理理论,在如今的实际运用和扩展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很多人轻视商科的学习,觉得那是只要看看书实践实践就可以搞定的东西,实际上商科的学习,就像是学习日语一样,入门容易,出师难。轻视的后果,只会让自己成为半不着调的打工仔,而无法成为优秀甚至卓越的管理者。
可以看到,如果要学好产业经济学,至少要对行业发展、产业规划、城市建设有深刻认识,甚至要追溯城市历史和渊源等等,才能真正理解相关专业课学习的书面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累一定的工作经历、眼界和学识。否则,贸贸然地去申报了产业经济学,也会如同一个乳臭未干的高中毕业生还未接触过社会、企业就用本科4年的时间去学习企业管理这类的管理学专业,到头来是百搭也是百不搭,样样都粗略地学一点皮毛,却没有一样精专,没有一样是拿得出手的。
问题2.如果选择了食品工程,毕业后的我可去哪里?而这2.5年的时间,要如何去规划?
在选择专业的那一刻,我们往往忽略就业选择,从而混沌大学的时光,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开始琢磨就业的事情,却发现了缺了这个证书来不及弄,缺了那个经历没有时间再来积攒,用“临时抱佛脚”来形容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是很恰当的。
假设选择了食品工程,我们可以假设有这样的几种出路:
1、毕业后考公务员主要是食品质监部门或食品监控相关部门研究生考公务员的优势,还在于职称的起点高过本科生,外加不要丢了英文。
2、毕业后就业主要是进入相关企业的R&D部门,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是国企?还是外资?研发的内容最好还能细分到行业和产品的明细分类,比如保健食品—中老年保健食品—补钙产品想的越细,才能知道自己还缺少哪些知识和经历。
3、毕业后继续深造是留校深造?本国跨校深造?海外留学深造?这就关系到研究生期间的GPA、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载体、科研项目的参与经历,甚至还包括了是否参加交换生、短期互访等国际合作类项目。
4、毕业后留校是走科研体系?还是教研体系?还是行政体系?科研的编制是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研的编制是讲师-副教授-教授;行政的体系一般各校都有各自的体制和晋升制度。
计划考研的时候,就要想好自己未来要走上述的哪条路。之后接着想想,如果要走好那条路,或者说,如果要有机会有资格走上那条路,在研究生期间要如何学习?如何积累社会实践经历?如何丰富海外经历?如何建设并维护好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网和朋友圈?
问题3.何时才是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准入时机?
在回答“何时”这个问题之前,想先说说热情这回事儿。很多人在毕业后工作的第一年里都想着,工作3至5年后,等存够了钱,就出国留学,去美国拿个MBA;等存够了资本,就自己跳出去,创业做老板;要不然就是工作3年之后,报名在职读研,让学历“本本”更好看点,也为成为中层管理者后的晋级之路,准备好研究生学历的基石。但真的过了3年或者5年,再去看这些当年雄心勃勃的人,再去看这些当年热情昂扬的人,多数都已经被几年的工作经历或是压的喘不过气来、总是一副怨天尤人的样子,或是早就被磨光了自己的斗志和梦想,觉得还是安于现状的好,更多人则为自己的放弃,选择了“年少不经事,不知道状况就夸下海口”等理由来掩盖自己的不坚定和已经燃烧殆尽的热情。
所以,计划“何时”之前,先问问自己,能持久多久?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周遭舆论的考验?社会压力的考验?如果不行,那还是趁早放弃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