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昌理工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

学院成就

学院贯彻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抢抓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发展机遇,适应人工智能产业(AI)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ICT)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在专业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平台、区域经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专业布局结构合理

学院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紧跟新一代人工智能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以传统专业为基础,大力融合发展新工科专业,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发展规划,优化调整专业设置,采取教师主导、企业参与、学生参与、校友参与的联合模式,共同谋划,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构建出了以湖北省一流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重点,校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为依托的人工智能专业群。

学院目前已开设了8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科门类下的5个大类。专业涉及到计算机、信息、控制领域,关联性强,可以实现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一个大的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人工智能优势专业群。

专业大类名称

专业大类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机械类

0802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4

电气类

080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电子信息类

0807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自动化类

0808

机器人工程

080803T

计算机类

080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软件工程

080902

智能科学与技术

080907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080910T

2. 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初有成效

经过多年努力,学院专业建设、科研水平有较大提升,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平台及荣誉10余个。

分类

平台名称

对应学科专业

科研平台

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智能科学与技术“共融机器人协同控制系统”团队(2017

学科平台

湖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培育)

“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2021)

楚天学者设岗学科

智能科学与技术(2017

专业平台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智能科学与技术(20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21

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专业

软件工程(2012

电子信息工程(2013

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

软件工程(2017

教学质量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

网络构建与集成(2009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数据结构(2016

省级一流课程

数据结构(2021

人工智能(2023

省级教学团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2021

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软件工程教研室(2021

高校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7

3. 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8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8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1.50%,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8.9%黄薇老师获湖北省2017年优秀共产党员;学院党总支书记饶浪同志获全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王艳、岳晓红入选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科研副院长安庆教授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创新(长期)人才(2019年),“武汉英才”产业领军人才(2020 年),“湖北产业教授”(2021年)。黄薇、邓谦、李雪燕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阳小兰教授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库”专家。

  4.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完善

  学院建立健全了涵盖各专业教学、科研需要的实验、实训、实习及创新开发平台。与科大讯飞联合建有一流的“科大讯飞创新工场”。AI超脑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服务机器人实验室、金属3D打印实验室、VR技术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等50多个专业实验室。数字化创新设计、机械创新、嵌入式应用、软件创新、计算机创新设计等实训室。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智能机器人、华为ICT等竞赛培训基地。与科大讯飞、中国电信、软通动力、烽火科技等多家企业单位合作建立了6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科大讯飞、软通电力、烽火科技等单位的40多名管理或技术骨干担任相关专业的企业导师,邀请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工作。

  5.科学研究工作卓有成效

近三年,学院教师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厅级项目20多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EISCI高水平检索论文119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6项。三年内服务社会科研到账经费逾2400万元。

6.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提升

  学院按照“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高薪就业和优质就业学生比例超过40%

学生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均获得过国家级一等奖,其中国家级奖项30多项,省级奖项100多项。在其它全国性专业大赛,如互联网+创业大赛、挑战杯、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移动通信大赛、先进成图建模创新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0多项,省级奖项1000多项。

  学院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93项,获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56项。

学院优秀校友不断涌现,华为天才少年年薪201万张霁、如红桃开执行总裁解砾、“考证达人毕业7年后年收入400万”的张正、百度百捷副总裁舒丹、总经理叶范杰等,部分学生成长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著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专家,许多校友创业成功,成为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