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构建与管理》课程设计要求

一、           设计目的

《网络构建与管理》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学习完所有相关理论知识以后,很有必要将所学融入实际的应用,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学期的中后阶段安排一次综合的课程设计,可以将学生在书本上所学的各个知识点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由于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实际企业,因此设计工作很有实际意义。严谨而完整的课程设计过程将为同学们在网络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奠定相当好的基础。

  此次设计分组进行,由多位同学分别担任不同工作,相互协作而共同完成,在确保对每位同学的个人能力的锻炼的同时加强大家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设计内容

1、        分组进行课程设计,每组针对一个具体的企业进行调研,收集其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网络需求等相关资料,分析整理后得到企业调研报告和组织结构图;

2、        每组的所有成员共同分析讨论,设计出一套网络组建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使用绘图工具Visio绘制网络逻辑结构图和物理结构图(对于地理位置分散的企业);

3、        分析企业现况,根据需求设计企业用户和用户组,划定权限;分析企业文件资源使用情况,设计分布式文件系统Dfs,绘制文件资源分配表。

4、        根据需求使用用户配置文件为不同职能的用户设定用户环境;设置磁盘配额;设置组策略。

5、        设计工作全部完成之后集中一天时间在组网技术实验室内将设计工作实践并实现。同时收集各个阶段的截图以作后期文档中的实践演示部分。

6、        整理所有文档,参加课程设计答辩。

7、        提交最后的课程设计报告书。

 

三、           组织形式

各班同学自由组合,4-5人一组,由各组组员推选组长。每位同学都要在具体设计工作中担任一项,相互协作,完成设计。


四、           具体安排

周数

设计工作内容

设计成果

提交文件

12

完成分组,确认组长和成员名单

 

学习委员汇总提交。

13

1、  确定每位成员所担任的具体工作

2、  进行企业调研,确立组网对象,收集组网所需的资料

3、  对特定企业网络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设计方案的确立

 

1、  企业调研报告

2、  企业组织结构图

3、  网络设计方案(文字)

4、  逻辑结构图和物理结构图,绘制Visio

以组为单位,以word文档方式提交:

1、项目名称及调研情况。

2、将逻辑结构图粘贴到word文档中。3、文档制作者签名

14

1、  设计网络中的用户和组

2、  用户、组权限的设定(初步)

用户和组的分配表

 

以组为单位提交:

1、用户和组的分配表

2、制作者签名

15

1、  使用Dfs设计网络中文件资源共享方案

2、  设计用户和组对共享资源的权限分配

 

1、  权限分配表

2、  Dfs设置结构示图

23可合并)

 

1、以表格的形式提交权限分配表和Dfs设置结构示图。

2、制作者签名。

16

1、  设计网络组建规划中的其他细节部分(如:用户配置文件、磁盘配额、组策略等)

2、  完善并完成整体网络设计方案

 

文字描述

1、以文档的形式提交设计方案。

2、制作者签名。

16周周末

花费一整天时间在实验室完成设计方案的实践部分,并完成各个关键部分的截图

 

《组网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书

①完整的文字描述;

集中以上所有工作成果;

③附上实验截图;

④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

⑤心得体会

1、以文档的形式提交课程设计报告书。

2、制作者签名。

注:文档提交时间见每周的作业要求。

五、《课程设计报告书》内容

课程设计报告书中应以下列内容为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微调:

1、  企业情况综述,部门规划,管理的组织形式,附上《企业组织结构图》;

2、  企业网络需求,逻辑结构设计方案(映射关系,几个域,几个域控制器),物理结构设计方案(几个站点,几个域控,和域的分布关系),附上使用Visio绘制的结构图;

3、  用户、组权限规划;Dfs设计方案,附上文件资源分配表和用户权限表;

4、  用户环境配置设计方案;磁盘配额和组策略设计方案。

5、  系统演示,附上各个部分截图;

6、  小结,总结设计方案中的优点和缺点;

7、  心得,可以附上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和体会;要求每人一份心得体会,每份不得少于800字。

8、附录:参考文献以及小组成员在这个项目中承担的任务。

 

六、课程设计分数计算方法

1、课程设计实践前各个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检查            20

2、课程设计方案                                        20

3、实践情况                                            40

4、课程设计报告书                                      20

 

 

 

 

                                                    20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