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特色:产业导向、项目引领、协同育人培养新工科卓越工程师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07  点击次数:

学院紧贴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适应区域经济的需要,适应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成长需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人才为保障,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技能、竞赛对接就业,强化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努力铸造产教深入融合、校企密切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突出的新工科学院品牌。

1. 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实施产教深度融合

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实现产学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与知名企业合作,进行深度专业共建,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实现联合规划、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管理、联合就业,为服务区域经济培养急需型人才。各专业培养社会需求对接、课程开设与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特色、深造有基础、发展有机会的目标。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整合企业资源,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长效发展”。根据相关企业的特点,结合相关专业的实际,学院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方面进行认真论证,积极申报。近四年,累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多项。2020年学院与科大讯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专业共建工作,首批共建智能科学、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三个专业。在共建周期内,双方还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教学、师资培训与交流、实验实习、产学项目合作、联合科研、学生就业等多方面深入开展合作。

2. 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拓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多进行实战演练,认识社会,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学院与科大讯飞、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甲骨文(Oracle)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厚溥教育技术有限公司、达内科技科技有限公司、华胜天成翰竺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并开展合作,为学生进行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与软件项目实习、网络工程实训实习等创造条件。

实行全过程校企深度合作。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联合开发专业教材、联合进行专业培训、联合进行考核评估、联合进行毕业答辩、联合进行就业创业指导等,实现人才培养的一条龙服务。

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相互磨合,不断总结和发掘新的合作模式,在合作程度上加以深化,在合作领域上进行扩展,合作双方逐步增强互信,正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联合育人”的目的。2017年计科专业成功申报湖北省第二批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

3.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实施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

工信部2017年发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国家一系列政策表明,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信息产业也是湖北省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是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结合地方实际,湖北省提出了发展软件产业的若干举措:集中精力推进武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营造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发展一批知名品牌软件企业;积极推进软件业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着力推进软件产业自主创新等。

面向社会需要开展双方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立校企联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立本科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及教学效果科学评价方法,推进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2018年,软件工程专业成功申报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4. 以专业竞赛为突破口,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

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评、以赛促管”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机器人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等专业权威大赛;抓好落实各专业学科校内竞赛;在各专业广泛开设专业赛事特色班。加强组织服务领导工作,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从而加强良好学风建设,增加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砝码,全面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1)以数字化产业发展需要,强化电子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2009年学院设立全天候开放的电子设计创新特色班,并构建相关实验室。实验室面积600多平米,主要的设备仪器有:数字合成信号发生器、数字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单片机仿真器、FPGAARMDSP开发系统、计算机等。在此基础上面向全院选拔优秀学生开展专项培训,培训的内容是与电子类相关专业的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从最基本的单元电路一直到高指标的智能系统都必须完成从设计、制作到调试的全部过程。培训时间12年。

特色班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单数年)或全省(双数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凡参加了培训和参赛全过程的学生,其业务水平、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在应聘的专业技术测试中,这些学生与未参加培训和大赛的学生相比理论、动手能力优势非常明显,深受招聘企业的喜爱。

2)以网络化产业发展需要,强化ICT创新能力培养

为满足世界知名企业对ICT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快培养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院201412月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构建了华为网络技术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ICT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和特色班,特色班通过"H3C" 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华为网院杯”全国大学生ICT技能大赛及ICT卓越工程师的认证,在中南地区构成一道品牌。

学院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IT技术大赛”,“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两百余项,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新起点、新征程”大学生微创大赛”等创新比赛中均获奖项,并申报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六十多项。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2015年我院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4项,省三等奖62016年获得湖北省特等奖1项,湖北省一等奖2项,湖北省二等奖4项,湖北省三等奖2项;2017年获得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3项;2018年获得省二等奖2项,省三等奖5项;2019年获得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6项;2020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一等奖2项,省二等奖6项,省三等奖1项。2021年学院10支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100%获奖。继2015年斩获1个国家一等奖后,今年再次斩获国家二等奖1项。另获省一等奖4项,省二等奖4项,省三等奖1项(电竞大赛单数年为国赛,双数年为省赛)。获省一等奖数量为历年最多,获省一二等奖数量(8个)与2020年并列历史最高。

(3)以智能化产业发展需要,强化机器人创新能力培养

智能化产业大发展,呼唤智能学科的发展和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2014年我院开设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配备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2016年成立了机器人创客俱乐部和智能机器人创新团队及特色班。

特色班的主要教学实验设备包括“创意之星”模块化机器人创新设计套件等,主要面向智能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专业开展专业教学和机器人创新设计实验课,实验项目有:机器人组装、驱动设备调试、传感器调试、功能机器人开发与设计等。同时该实验室还承担全校《机器人技术》公选课的教学。通过一系列机器人创新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于实验室,学院发起成立全省高校首个在校本科学生参与的“机器人创客俱乐部”,俱乐部承办我校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子项目活动“机器人创客成长营”。2016年以来学院选拔学生组队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设计大赛”、“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等大型创新比赛,收获国家级奖项21项。同时,学院学子将机器人创客教育带到暑期社会实践和支教课堂,深受一致好评。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