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抢抓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发展机遇,适应人工智能产业(AI)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ICT)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在专业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平台、区域经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专业布局结构合理
学院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紧跟新一代人工智能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以传统专业为基础,大力融合发展新工科专业,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发展规划,优化调整专业设置,采取教师主导、企业参与、学生参与、校友参与的联合模式,共同谋划,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构建出了以湖北省一流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重点,校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为依托的人工智能专业群。
学院目前已开设了8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科门类下的5个大类。专业涉及到计算机、信息、控制领域,关联性强,可以实现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一个大的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人工智能优势专业群。
人工智能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专业大类名称
|
专业大类代码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机械类
|
0802
|
机械电子工程
|
080204
|
电气类
|
0806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080601
|
电子信息类
|
0807
|
电子信息工程
|
080701
|
自动化类
|
0808
|
机器人工程
|
080803T
|
计算机类
|
080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0901
|
软件工程
|
080902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080907T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080910T
|
2. 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初有成效
经过多年努力,学院专业建设、科研水平有较大提升,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平台及荣誉10余个。
学院教学科研平台一览表
分类
|
平台名称
|
对应学科专业
|
科研平台
|
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
智能科学与技术“共融机器人协同控制系统”团队(2017)
|
学科平台
|
湖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培育)
|
“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2021)
|
楚天学者设岗学科
|
智能科学与技术(2017)
|
专业平台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智能科学与技术(20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21)
|
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专业
|
软件工程(2012)
电子信息工程(2013)
|
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
|
软件工程(2017)
|
教学质量工程
|
省级精品课程
|
网络构建与集成(2009)
|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级一流课程
|
数据结构(2016)
数据结构(2021)
|
省级教学团队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2021)
|
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
软件工程教研室(2021)
|
省级高校实习实训基地
|
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7)
|
3. 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9.4%,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8.9%。曾辉老师在2017年“亮风台杯”全国高校AR/VR设计师资技能大赛中分获一等奖,黄薇老师获湖北省2017年优秀共产党员。学院党总支书记饶浪同志获全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科研副院长安庆教授入选2021年度“湖北产业教授”;黄薇、钱程、邓谦、李雪燕、王艳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阳小兰教授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库”专家;学校2021年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贺照云荣获二等奖,育人故事比赛中高玲荣获二等奖、袁小梅荣获三等奖,内省课程教学比赛彭勇荣获三等奖。
4.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完善
学院建立健全了涵盖各学科教学、科研需要的实验、实训、实习及创新开发平台。与科大讯飞联合建有一流的“人工智能综合实验中心” ,建有50多个实验实训场所,建立了6个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学院与科大讯飞、中国电信、大唐电信、软通动力、烽火科技等多家企业单位合作建立了50多个实习基地,聘请了科大讯飞、软通电力、烽火科技等单位的40多名管理或技术骨干担任相关专业的企业导师,邀请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工作。
5.科学研究工作卓有成效
近三年,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及创新创业项目30多项,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发表高水平检索学术论文100多篇。近三年服务社会科研到账经费逾1700万元。
6.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提升
学院按照“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高薪就业和优质就业学生比例超过30%。
学生在全国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均获得过国家级一等奖,其中国家级奖项30多项,省级奖项100多项,在其它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00多项。
近三年,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8项,机器人协会获得湖北省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唯一一等奖。
学院优秀校友不断涌现,如红桃开执行总裁解砾、“华为天才少年”张霁、百度百捷副总经理叶范杰等,部分学生成长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著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专家,许多校友创业成功,成为企业家。
7.学院特色进一步彰显
学院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及自身的专业结构,着力培养应用型急需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人才为保障,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技能、竞赛对接就业,强化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初步形成了产教深入融合、校企密切合作、以赛促学成效显著的全方位协同育人特色。 |